發布日期:2019-11-29
自《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北京著重培育生物醫藥健康領域的原始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誕生了一批全球領先的創新性成果。
為進一步推動原始創新,北京市建立了第一批“重點跟蹤服務人才目錄”,涉及免疫學、基因技術、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等熱點前沿方向,并通過生命科學領域前沿創新培育、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等措施,加大人才支撐以及基礎研究力度,強化原創成果產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記者從第二十三屆北京國際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論壇了解到,2018年北京依托“生命科學前沿創新培育專項”,以國際同行評估的方式,遴選出9位頂尖人才,通過聚焦支持重點領域,集中力量穩定支持并服務頂尖人才團隊,鼓勵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相結合,鼓勵跨領域交叉,引導基礎研究向原始創新成果產出轉化,加速培育優秀人才、成果在京落地。第二批頂尖人才的遴選工作目前已經展開。
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2018年3月22日,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成立,標志著相關建設工作全面啟動。這既是落實關于設立國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的戰略部署,也是北京加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又一項重要舉措。
據介紹,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建立協同創新、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在共性技術平臺和資源庫建設、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腦認知原理解析5方面開展攻關。這個研究中心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共建醫學神經科學創新單元,建設醫學神經生物學高水平研究基地;與天壇醫院多模態腦成像中心、清華大學狨猴中心等初步達成共建意向。
為加強我國在生物結構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今年4月21日,由北京市政府支持,北京市科委推動的北京生物結構前沿研究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擔任中心主任。目前這個中心擁有17位核心研究員、兩位合作研究員,未來將積極探索科學研究和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機制,促進重大原創成果產出。此外,推動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成立心血管創新研究院,致力于開展心血管領域的成果轉化,支持院內制劑研究與應用,推進膚樂霜等23種院內制劑在醫聯體跨院調劑使用。
為提高臨床研究與試驗水平,加快北京醫藥品種特別是創新品種的臨床試驗進程,推動北京醫藥健康產業高效發展,目前北京通過市內醫藥臨床研發平臺,支持37家本地區生物醫藥企業49個品種的臨床試驗。圍繞臨床試驗進程中的關鍵問題和共性需求,搭建了北京市肝病創新藥臨床試驗聯盟等平臺,建立符合國際行業標準的創新藥臨床試驗流程、管理機制及電子數據分析處理系統,有效支撐臨床試驗工作。
北京市科委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北京促進35家醫院為北京120個企業開展臨床試驗357項,涉及創新品種83個。探索以多種合作方式建立臨床試驗協同網絡,推動友誼醫院、佑安醫院、地壇醫院簽署協議,成為北京市首個倫理協作審查互認工作試點。在全國范圍內示范推廣《臨床研究志愿者數據庫》,覆蓋了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已在156家機構使用,受試者達97000人,通過系統完成項目798個。
據了解,北京支持北京積水潭醫院的運動學與力學個性化膝關節單間室置換術(UKA)機器人、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免縫合帶支架人工血管等15個醫療器械的臨床前或臨床研發工作,未來預期市場規模將達到70億—77億元,以發揮臨床醫生作為源頭創新的作用,支持醫生自主設計開發醫療器械、藥品,促進其與企業協同創新,為企業研發新產品提供創新源頭與動力。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