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07-22
在特斯拉首起致命交通事故中,特斯拉一度甩鍋表示自己沒有錯,自己已經明確表示自己的自動駕駛功能還不成熟,司機在使用的時候依然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司機太大意了。
這個理由,有人反駁,也有人表示接受。表示接受的人認為,畢竟技術沒有錯,而新技術是需要經歷一些考驗的。而持反駁意見的人覺得,你只是簡單地說明了下司機不能雙手離開方向盤,而并沒有做到實際的監督,人類畢竟不是機器,走神是人之常情。如何對司機的行為進行監督,這確實是一個問題。
日本一家開發通過腦波推斷人類情緒的算法的初創企業Little Software,最近在汽車行業受到廣泛關注。Little Software開發出了根據市售的腦波傳感器測量的數據、將開車時的情緒實時分為6種的算法。這些情緒分別為“平靜”、“困倦”、“害怕”、“焦躁”、“舒適”、“疲勞”。Little Software擁有56種情緒推測算法,上述6種是汽車駕駛過程中的主要情緒。
腦電波的研究已經超過百年,不過除了在醫療上有一些應用,比如幫助癱瘓者移動四肢,一直處于研究階段。要實時測量一個人的情緒,被測量者需要佩戴腦波傳感器。Little Software使用的是美國NeuroSky公司生產的腦波傳感器進行研究,腦波傳感器采集到的數據以無線通信方式發送到智能手機上。監測出駕駛員的情緒后,系統會根據其情緒狀態對汽車進行控制調整,比如推測駕駛員焦躁不安時,可以播放有助于舒緩情緒的音樂;如果推測出駕駛員很疲勞,就可以切換為“自動駕駛模式”。
使用NeuroSky的腦波傳感器進行情緒推測,結果顯示在智能手機上
不過,想要駕駛員一直佩戴傳感器就像讓其一直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一樣是個難題。因此,Little Software目前正在大力開發一項不使用腦波傳感器、而是使用車載傳感器來推測情緒的技術。該技術可以將通過腦波推測的情緒結果與其他車載傳感器的測量結果進行比對。比如,讓車內攝像頭測量的視線方向、表情、使用壓力傳感器等的駕駛員的身體動作等與基于腦波傳感器的6種情緒發生關聯。如果能夠查明駕駛員的視線方向、表情等與通過腦波測量的情緒之間的關系,那么不使用腦波傳感器,也能實時推測出駕駛員的情緒。
使用腦波的情緒推測算法還有望用于汽車的設計開發階段。比如在確定內飾設計時,可以從多個方案中選擇“舒適”程度高的方案。還可以在設計懸掛時,采用可提高乘坐舒適性的減振器及懸架彈簧設計。
Little Software成立了三年,不過目前僅有5名員工。該公司創始人之一兼CTO川原達夫表示,日本的絕大部分汽車廠商都已向其伸出了橄欖枝“。該公司好像正在與其中的幾家廠商開展共同研究。
Little SoftwareCTO川原達夫
據業界的說法,無人駕駛要在2020年之后才能實現,在這期間,自動駕駛功能只是作為輔助。在無人駕駛真正到來之前,司機仍是主要的駕駛者與決策者。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的像Little Software這樣監測駕駛者情緒或行為的企業受到關注。
來源: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