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潤發布日期:2018-07-03
6月29日下午,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海口市骨科與糖尿病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六院海口醫院)主任醫師于曉巍操縱著機器人MAKO的手臂,成功完成了一臺全髖關節置換模擬手術。這是我國引進的第3臺MAKO醫療機器人,也是我省首臺MAKO醫療機器人,預計7月底在該院正式投入使用,有望在髖關節和膝關節置換手術中為患者提供更為精準的治療。
在這臺模擬手術中,MAKO憑借術前測量數據和術中實時信息,為主刀醫生提供了精準的安全截骨范圍。醫生在可視影像導航下,操作機械臂帶動磨鉆對骨床進行精準打磨。手術過程中,醫生也可根據MAKO的可視數據和影像來確認操作的精確性。幾分鐘后,MAKO根據“患者”的實時數據,自動與術前計劃校準,為主刀醫生確認了最佳假體安放位置。操作屏幕的影像系統和顯示數據,使假體安放位置和安放實施有了更為直觀和精確的手術表現。
據于曉巍介紹,接受機器人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首先要通過CT掃描,MAKO數據系統會對患者髖關節解剖結構進行精確重建和精確分析,為患者設計個性化的手術治療方案。在手術過程中,機器人能為醫生提供非常直觀的假體植入三維影像,精確顯示假體位置和力線情況,并根據患者的軟組織張力和運動軌跡,微調術前計劃,協助醫生進行最優化的假體定位。醫生能夠通過機器人手臂準確放置髖關節假體,使得手術的確定性大大增強。
“MAKO機器人相比人來說,最大優勢在于精準,在術前制定精確到1°的手術計劃。而醫生只能靠經驗判斷,再好的醫生也不可能保證兩個手術具有完全一樣的精確度。”上海六院海口醫院主治醫師姜晨軼介紹,對于骨科醫生來說,側位做雙向測量很困難,但是MAKO機器人可以將測量精確到0.1毫米,能夠達到雙向肢長度平衡。不僅如此,MAKO機器人可同時發揮醫生的經驗和機器人的精準,對于缺乏手術經驗的醫生,MAKO可以較好地確保手術的精確性。
在傳統的人工關節置換術中,由于器材的限制,術中調整植入物的位置有限,且無法精確執行切骨。如今,MAKO機器人手臂可根據醫師所計劃磨除的范圍,形成虛擬界線的空間,精確執行計劃,在術中還能為醫生提供“觸覺回饋”,避免損傷健康骨頭,保留健康韌帶。
骨科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是一款具有突破性的手術技術,適用于多種原因造成的非可逆性髖關節疼痛并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上海六院海口醫院專家介紹,患側關節施加額外重量時感到疼痛,習慣性跛行以減輕胯關節的負重壓力,在步行或其他沖擊活動中髖部會感到疼痛或僵硬,疼痛無法通過非手術治療或止痛藥緩解等癥狀的人,都屬于機器人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適應人群。
據介紹,MAKO機器人手臂能夠讓外科醫生更加精準地治療髖關節疾病,最大程度上減少人為操作的誤差,使人工關節的應力分布得到最優化的設計,延長假體的使用壽命,大大減少患者二次手術率,從真正意義上做到個性化治療的目的。目前,在美國,采用該方法進行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已超過12.5萬例。
來源: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