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1-29
康復醫療服務市場的投資風險主要來自醫院生態系統的改變所需時間和投資預期能否匹配。雖然醫改正在大力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支付方也正變得日益強勢,但大型公立醫院的轉變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間可能會面臨多重反復。無論是優秀的醫療服務人才還是病源,目前主要還是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手中,只要他們不愿意轉變現有服務模式,康復醫療機構就很難在服務增量上快速獲得增量,影響到投資回報周期。
進一步來說,即使公立醫院的改革已經獲得一定的進展,但人才的培養并非在短期內可以完成,即使對于康復這類并不需要太高技術的??苼碚f,仍需配備一定的優秀人才以獲得競爭優勢。而且,如果只是延續原先的與醫療機構掛鉤以獲得轉診病人,這種模式一方面是重資源從而很難快速擴張,另一方面也非常低層次,各種新型康復服務模式都很難有效的真正嫁接。
只有支付方強勢之后,迫使服務方將各類服務分離,創新型的醫療服務模式才能獲得真正的大發展。因此,對康復醫院的投資主要取決于投資方希望獲取什么樣的回報。如果投資預期較為保守,對醫院服務模式轉變在短期內不樂觀,依靠關系型資源的轉診模式仍將是在未來的主流模式,這主要看投資項目醫院所能獲取的資源能力和可擴張資源能力。而且,如果醫保獲取主動權的節奏很慢,大量康復項目仍未能進入醫保,要依靠自費也是很難去撐起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
而如果投資預期相對樂觀,醫保獲得很大的主動權,能夠逼迫醫院將病人流出,新型服務模式將獲得發展的動能。無論是構建與基層康復診所合作的衛星模式還是康復與養老護理結合的模式都將獲得規模化的增量。但即使是這樣,投資回報的預期仍需謹慎,因為市場啟動初期,整體的發展不會太快。
因此,從總體來看,在快速變動的市場,康復醫療投資仍面臨不確定性,守一望而二是最為現實選擇。首先依靠資源在某個區域市場獲得發展,然后借助不斷進展的政策來推進新服務模式的試水和拓展。
不過,具體而言,康復醫療服務仍有三方面風險因素。第一是支付的不確定性,雖然有種種政策利好和醫保對接的舉措,但各地落實不一,醫保資金的充足性也不同,導致康復服務納入醫保短期內還很難完善,且地域不同,支付能力會很不一樣,總體來說,康復領域,尤其是針對專科的康復模塊短期內仍然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賴自費。因此,如果一開始沒有建立起對規模擴張的理性預期,很容易陷入困境。
第二個風險因素則是專業的康復師極缺,2013年衛生部的《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分醫院類型來看,診療人次相對衛生人員比最高的是兒童醫院,其次是婦產科、骨科和康復科,可見診療需求之大。但服務人員不足是其軟肋。同時,目前大部分專業人才集中在綜合性醫院里,有大量需求的鄉鎮、城郊、基層以及養老機構缺乏相應人才。同時,對于各科特殊的康復專業顧問,如心腦血管康復師,老年癡呆康復,都需要特殊的專業知識,目前中國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很匱乏。
與人才匱乏形成對比的是中國日益增加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慢性病老人,比方說,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有超過200萬新增中風病人,大部分沒有得到專業的康復服務,因此在中國,中風致殘的比例非常高。但與人才匱乏相對應的是,目前的康復醫療服務機構很少,這反過來限制了康復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因此,要形成人才培養的良心循環,還需要等到市場真正的轉變出現。
第三,公立醫療機構的競爭。隨著老齡化的進展,康復醫療服務正在納入各個地方政府的規劃,很多地區原先并沒有康復醫院和相應的基層康復服務,資本的進入有助于填補市場空白。但是,滯后的政府規劃往往對這類康復醫院投資造成很大的打擊。往往在康復醫院已經開始運營之后,政府投資興建的三級康復醫院也開始上馬并很快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因為在公立醫院服務模式完全轉變之前,康復醫療最大的市場仍然是獲取其他大型公立醫院的轉診病人,在這點上,公立的康復醫院具有絕對的優勢。
因此,來自公立康復醫療機構的競爭會極大的影響當下的投資策略,投資方需要對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公立機構帶來的沖擊做好預案。所以,在一開始盡可能的降低公立醫院轉診所帶來的營收占比是非常關鍵的,這需要開拓多種醫療服務模式來對沖可能面臨的風險。
來源:村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