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11-24
骨骼同關節和肌肉一起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在支持體重、保護內臟和維持人體基本形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除了劇烈的外力作用會導致骨折或關節錯位、挫傷等之外,機體的老化和疾病導致的激素異常都有可能導致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作用的失衡,從而造成骨質疏松,加大了骨折和關節老化損傷等關節骨病的發生率。
骨科疾病的常用治療手段包括常規的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以及手術和醫療器械治療等,骨科醫療器械是醫療器械行業中最大的子行業之一,而其中骨科植入物又是骨科器械中最重要的門類,通常是手術或術后部分或全部植入人體以替代、支撐定位或者修復骨骼、關節和軟骨等組織的器件和材料。
隨著醫療器械行業的迅速擴張,同時在社會老齡化比例提高、國家衛生醫療投入加大、醫保覆蓋面提高和居民支付能力增強等因素的驅動之下,骨科植入物作為價格高、一次性使用的“醫用高值耗材”,市場容量和行業成長性也都相當可觀。
我國骨科植入器械的發展簡史
我國的骨科專業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經歷了艱難的發展歷程,但是為骨科器械行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骨科植入器械由手術器械演變而來,早期發展相對緩慢,在研發、生產工藝和市場營銷等各方面都與國際先進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
資料來源:《中國外科雜志》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和科研實力的迅速提高,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后跨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帶動了國內企業的快速發展。在不斷的學習和競爭中,國產的骨科器械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逐漸開始打破外資壟斷的格局。
骨科植入相關產業政策
近年來,為了鼓勵國內醫療器械加快創新做大做強,國家從政策層面給予了較大的扶持力度,國務院、政府主管部門等出臺了一系列振興醫療器械行業的產業政策。
骨科植入物的主要分類及其市場情況
骨科植入物可以分為創傷類、脊柱類、關節類和其他,前三者的市場份額可以占到骨科器械的80%以上。
創傷類產品主要用于對各類骨折損傷進行復位、固定并維持穩定,主要包含接骨板(鎖定鋼板和普通鋼板)、髓內釘、螺釘、骨針等固定裝置,根據使用部位的不同又可以分為內固定和外固定兩大類,在實際應用中用于內固定的材料使用率約占95%。
金屬接骨板
髓內釘
空心釘
圖片來源:柯惠醫療招股說明書
關節類產品通常包含一些人工關節假體,用于置換或重建因關節炎、骨質增生、風濕、骨腫瘤或者過度運動損傷等造成損傷或周圍骨缺損,同時保守治療又無效的關節,使患者恢復正常的關節功能和行動能力、減輕病變導致的關節疼痛。由于這類器材需要長期植入體內,因此產品要求盡可能模擬人體生理關節運動狀態和功能,對穩定性和植入材料的生物組織相容性等性能的要求較高。其中,髖關節和膝關節約占到了所有產品的一半以上。
膝關節假體
髖臼杯
圖片來源:春立醫療官網
脊柱是人體最重要的骨骼系統之一,主要由椎骨小骨頭、椎間盤、韌帶、肌肉和關節組成,常見的脊柱疾病包括各類劑型、腫瘤和骨折以及退化、椎體與椎間盤脫位等,主要病因可以是骨質疏松、骨關節炎等病理性原因,也可以是不良的生活習慣造成的慢性損傷或者意外性創傷。除藥物治療和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方式之外,脊柱類疾病的治療方法還有外科內固定守護和國內較為領先的椎體成形微創介入療法。
脊柱接骨板(前路)
脊柱內固定器(后路)
椎間融合器
圖片來源:大博醫療招股說明書
此外,骨科植入物中還包括一些用于填充或修復骨缺損的填充材料,主要有骨水泥、生物陶瓷、羥基磷灰石、生物玻璃、同種骨、異體骨等。
市場調研公司Allied Market Research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2016年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場達到472.61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747.96億美元。2017-2023年預測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6.8%。
數據顯示,中國骨關節內植入物的手術量由2012年的大約170萬例增加至2016年的290萬例,復合年增長率為13.8%,預計2021年將增加至470萬例,2016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2%。
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按收入計算,中國整體骨關節內植入物市場預期于2021年增長至人民幣203億元,2016年至2021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6%,關節類和脊柱類預期將分別增長至人民幣78億元及人民幣51億元,于2016年至2021年之間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13.7%及9.5%。
從整體來看,我國骨科植入行業整體滲透率還很低,國產品牌的集中度較低,但是可增長空間大,市場潛力充足。
來源:火石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