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3-10
有點人抱怨去醫院檢查的時候,醫生讓我做了CT檢查之后還讓我去做核磁共振(MRI),甚至有時候做了CT還要做MRI,明明一個就夠了,為什么還要做兩個呢?其實真的是這樣嗎?做了CT就不用核磁共振了嗎?
什么是CT和核磁共振?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等,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它是利用人體組織在X線下顯現的不同密度進行對比達到對疾病診斷的目的。
核磁共振(MRI): 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是將人體置于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后,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并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
CT和核磁共振的區別
CT檢查相當于X線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冠狀和任意切面的成像。但CT利用不同密度對比成像,所以只能辨別有密度差的組織,對軟組織分辨力不高。MRI由于氫原子的共振原理成像,所以在氫質子缺乏或含量很少的組織如致密的骨骼、鈣化、含氣的肺部等,皆無法成像。此外,體內有金屬異物的患者也不能進入磁場,此為禁忌。
核磁共振(MRI)的優勢:
MRI在軟組織檢查中的優勢明顯高于CT。CT對于MRI無法成像的骨組織和肺部檢查的優勢較高。MRI幾乎適用于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癥、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對顱腦、脊椎和脊髓病的顯示優于CT,由于可全面細微顯示心臟的細小結構,也是診斷各種心臟病以及心功能檢查的可靠方法。
MRI能敏感地檢出組織成份中水含量的變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
MRI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僅反映人體的解剖結構,還可以提供生理、病理、生化信息,被認為分子水平上的成像等許多優點。
MRI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人體傷害??;CT屬于利用X線進行檢查有輻射
MRI技術含量高,價格較CT更貴。
由于MRI成像時間較長,昏迷、躁動病人不能獲得清晰的圖像,體內有金屬異物者不能選擇MRI。
CT與MRI是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二者都各自有優缺點,應相輔相成,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做了MRI還要做CT,或做了CT還要做MRI的原因。
來源:家庭醫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