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3-09
她們改寫了醫學史
開路者:布萊克威爾
如今,女醫生已頂起醫學的半邊天,但在100年前,醫學界還難得一見紅顏。伊麗莎白?布萊克威爾(ElizabethBlackwell, 1821~1910)是世界上第一位獲得M.D.(醫學博士)學位的女性,醫學的大門從此向女性敞開。
正如布萊克威爾自己所說:「成為開路先鋒并不容易,但是很令人著迷!」。盡管受過良好教育,但由于性別,布萊克威爾曾被包括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在內的16所醫學院拒絕。最終,她進入了紐約日內瓦醫學院,并以全班最高成績畢業。47歲時,她在美國創立了第一所女子醫學院。
「提燈女神」:南丁格爾
弗羅倫斯?南丁格爾(FlorenceNightingale, 1820~1910)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被譽為「提燈女神」(Ladywith the Lamp)。如今,南丁格爾這個名字的象征意味早已超出了她本身。
南丁格爾的功績,可能并不在于具體拯救了多少個傷兵,而在于開風氣之先,提高了護士的社會地位,讓更多中高階層女性能夠進入這一領域。在她不遺余力的推動下,英國與海外戰場的醫護素質顯著提升,這不光改善了病人的處境,更改寫了醫護事業的歷史。
「魔咒」破除者:陶西格
19世紀末的西醫外科學界普遍認為,一個因先天心臟畸形而發紺的孩子,超越了手術可救治的極限。「外科之父」比爾羅特更曾下過一個「魔咒」:「在心臟上做手術,是對外科藝術的褻瀆。任何一個試圖進行心臟外科手術的人,都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然而海倫?布魯克?陶西格(Helen Brooke Taussig, 1898~1986)卻破除了這一「魔咒」。她與外科醫生布萊洛克聯手創立了布萊洛克-陶西格分流術,標志著現代心臟外科的開端。陶西格也是霍普金斯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女教授。
新生兒守護神:阿普加
我們每個人在呱呱墜地之后的60秒內,都曾經歷過一次阿普加評分(Apgar Score),然后才被送入媽媽的懷里。這一評分,已默默守護了億萬嬰兒的生命健康。
維吉尼亞?阿普加(Virginia Apgar, 1909~1974)正是該評分系統的創始人。一次,一位醫學生問阿普加,應從哪些方面對新生兒進行評估,她想了一下說,「這很容易,你也可以做到」,然后抓起一張紙,寫下了要從五個方面觀察評估,并叫那個學生馬上去產科試試。這就是阿普加評分,其作為新生兒健康金標準沿用至今。她也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內外科學院的第一位女性正教授。
燒傷治療鼻祖:簡澤柯維克
佐拉?簡澤柯維克(Zora Janzekovic, 1918~2015)被譽為「燒傷治療鼻祖」。她在20 世紀斯洛文尼亞動亂期間,拯救了數以萬計的燒傷患者。她主張早期切除燒傷區域和皮瓣移植來治療燒傷,并針對真皮深層燒傷治療,形成了燒傷護理的金標準。
她漫長的醫學生涯貫穿了斯洛文尼亞馬里博爾市整個動蕩的20世紀,她始終致力于挽救燒傷患者的生命。可以說,簡澤柯維克引領了整個燒傷臨床治療的發展。
輕叩死亡之窗: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
長久以來,臨終與死亡一直被醫護人員所忽視,而這也正是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 1926~2004)的事業重心。伊麗莎白是一名精神病學家,她提出死亡應該被視為生命正常旅程,死亡過程應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扎、沮喪、接受。
她的著作《論死亡和瀕臨死亡》一經出版,就成為醫護人員教材,改變了數百萬人看待死亡、面對臨終病患的方式。69歲時,伊麗莎白中風癱瘓,這位臨終關懷大師面對自己的死亡之時,寫下:「千萬不要等到最后一次的機會去看海洋、天空、星星、家人,現在就睜大眼睛看。」
她們不是醫生,勝似天使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女性不屬于醫務工作者,而是社會改革家、慈善家。但她們或熱心救治,或傾囊奔走,都為醫學事業傾注了半生心血。
沒有孩子的「母親」:迪克斯
多蘿西婭?迪克斯(Dorothea L. Dix, 1802~1887)幼年時,父親酗酒,母親罹患抑郁癥,祖父受人敬愛,卻在她7歲時被人謀殺。迪克斯的童年如此多舛,但一切艱辛和創傷,卻轉化為她對苦難的深切同情:迪克斯傾其一生照顧精神病患,并促成了美國第一批精神病院的建立。
盡管迪克斯自己也結核病纏身,終身未育,但她始終充滿愛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為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狀況做出了巨大貢獻。
她與紅十字:克拉拉·巴頓
克拉拉?巴頓(Clara Harlowe Barton, 1821~1912)是美國紅十字會的創建者。巴頓11歲時,哥哥不幸從谷倉橫梁上跌落,臥床養病整整兩年。這兩年中,巴頓主動擔負起照顧哥哥的重任。后來她回憶:「照顧哥哥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日常護理的技能……我將一位不可能康復的病人照顧好了,我是一名被人們接受的小小護士。」這段經歷,激發了巴頓對護理的興趣。
成年后,羞怯的巴頓克服內心的恐懼,成為了一名堅強的戰地天使,獻身于救護傷員的工作。戰爭結束后,巴頓成為國際紅十字會的一名積極成員,并回到美國創立了美國紅十字會。
「諾貝爾風向標」之母:拉斯克夫人
2015年,屠呦呦榮獲諾貝爾獎。鮮為人知的是,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曾摘得另一獎項——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歷史上,曾有八十余位拉斯克獎得主在獲獎后若干年,摘得諾貝爾獎,該獎因此被譽為「諾貝爾風向標」。拉斯克獎的創始人之一,就是瑪麗·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 1880~1994)。
激發拉斯克夫人關注醫學進步的,是她本人和親友遭遇過的病痛:她早年曾飽受耳部感染困擾,雙親都因中風去世。在拉斯克夫人的懇求下,她的丈夫、「現代廣告之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將個人財富的相當一部分捐贈出來,用于支援醫學事業,并設立了拉斯克獎。
她們在東方,用智慧定義美麗
亂世中的優雅:金韻梅
她被《紐約時報》稱為「當今世界最杰出的的女性之一」,「當世最古老帝國中的新女性」;她是中國第一個女留學生、女西醫、醫院女院長,她就是——金韻梅(1864~1934)。
金韻梅從童年開始就不幸:幼年喪親,中年離異,晚年喪子,承受了「一個女人能夠遇到的幾乎所有災難」。但在亂世中,她始終保持東方女性特有的優雅。43歲時,金韻梅出任天津北洋女醫院院長,同年開辦北洋女醫學堂和北洋女醫局。金韻梅病逝后,美國醫生Maxwell撰文悼念,稱她為「國際醫學界的一位著名專家、偉大而獨特的女性」。
女界梁啟超:張竹君
張竹君(1876~1964)者,女漢子也。她是辛亥革命先驅、女界梁啟超,也是中國赤十字會創始人、最早的西醫女院長之一。
張竹君出生于清末的官宦之家,卻非但沒有成為深藏閨閣的千金小姐,反而離經叛道地學起了西醫。她就讀的是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校,畢業后畢生踐行「救人救世救國,醫人醫身醫心」。她與民主革命家徐宗漢(徐佩萱)是閨蜜,二人聯合開辦了褆福醫院、南福醫院。即使放在今日,張竹君仍稱得上女中豪杰。
南梁北林:「萬嬰之母」林巧稚
若說林巧稚(1901~1983)仁心仁術,大概無人會有異議。但除此之外,林巧稚太給女子爭氣了!在協和求學時期,林巧稚在一名男同學表示對女性的不屑時如是說:「不要覺得男生行,女生不行。你敢比嗎?你考100分,我就考110分!」在女性地位低下的時代,林巧稚用成績說話,這可比舉著旗幟游行有說服力多了。
穿著樸素的林巧稚,一輩子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從學術角度,她是中國現代婦產科學的奠基人之一,是協和醫學院第一位畢業留院的女醫生,是首屆中國科學院唯一的女院士。林巧稚終身未曾婚嫁,一直致力于婦產工作。接生六萬多個孩子,或許比多少篇論文都更有價值。
南梁北林:「送子觀音」梁毅文
梁毅文(1903~1991),廣東番禺人,醫學博士,我國著名的婦產科專家,享有「南梁北林」美譽,曾任廣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
在梁毅文同事的記憶中,還清晰存留著1932年的一天。當天一位宮外孕患者被送到醫院,因大出血命垂一線,可是血液儲存不足以給患者輸血搶救?!格R上實行自體輸血!」梁毅文下達指令,隨后,從患者身上流出的鮮血經過過濾、防凝等處理,回輸到了患者體內。自體輸血現在我們已不陌生,可在當時卻非比尋常,梁毅文便是華南地區采用自體腹腔血液回輸的第一人。
結語
每個女人的心里,都住著一個小女孩??舍t學史上這些佳人,卻早早地樹立了理想、蛻變成堅韌的成熟女性。她們有的飽經磨難,因此博愛眾生;有的出生名門,從小志存高遠。她們大多終身未嫁,把溫柔都留給了病人。她們叩問生死,而世界回應她們的,是感激和敬意。
來源: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