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2-16
美媒稱,一位在相關領域開展了突破性研究的學者稱,人類的幸福度與遺傳構成有關,但要改變基因提高幸福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2月11日報道,邁克·巴特爾斯教授在迪拜舉行的世界政府峰會上接受本網站采訪時,自稱是一位“肩負使命的科學家”。她是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的研究負責人,去年發表一篇論文,首次把遺傳和幸福聯系起來。
巴特爾斯和她的團隊開展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研究,對近30萬人做DNA抽樣調查并且衡量他們的幸福度。這項研究查看了含有遺傳材料、對機體起決定作用的人類基因組,結果發現,基因與情緒之間存在關聯。有三個基因變體決定幸福,兩個能解釋抑郁癥狀的不同,而人類基因組的11個位置可能解釋不同類型的焦慮行為。
此項研究發表時,巴特爾斯指出,人類基因組上有兩個點可能與幸福相關。但她在11日表示,隨著樣本規模的增大,他們現在發現基因組有20個地方與幸福相關。
但是,巴特爾斯說,就算基因和幸福度有關,外部環境因素也可能影響這些基因如何表現自我。她目前關注的是了解二者的互動程度。
巴特爾斯說:“我的主要目標是更好地理解環境。我們以為自己了解很多有關環境的情況,但實際并非如此。多數環境因素都受遺傳影響。”
在知道具體基因的位置后,是否可以修改基因構成的問題也會被提出來。如果你知道改變什么就可以變得更快樂,未來的人難道不會確保自己身上全都是快樂基因嗎?
巴特爾斯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她還說,會有“數千個”基因變體跟幸福相關,所以要開始改變那么多DNA將“太過復雜”,但她說自己愿意承擔這項任務。巴特爾斯說:“我不害怕。”
與此同時,了解幸福的基因構成以及環境如何影響幸福可能是改善健康和教育的關鍵,因為這可以針對全世界每一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具體設計。
巴特爾斯告訴本網站:“我認為,既然我們意識到人在遺傳上各不相同,我們就可以開始采取比現在更具針對性的辦法。”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