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7-01-11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2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十三五”期間深化醫改重點任務,要求明年在85%以上的地市開展多種形式的分級診療試點。作為本輪醫改的重點,分級診療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基層首診,二是雙向轉診,三是上下聯動,四是急慢分治。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基層首診也成為了分級診療落地的第一挑戰。
門可羅雀的基層醫院之所以如此冷清,根本原因還是人才短缺,診療能力不足。只有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提高,周邊百姓才愿意就近就醫;只有看病的門檻降低了,患者得病了才有可能早發現,早治療。
“和緩醫療要做的就是讓基層醫生強大起來。”和緩醫療CEO李宇告訴記者,和緩醫療致力于打造D2D(Doctor to Doctor,醫生對醫生模式)醫生移動協作平臺——和緩名醫,希望在10萬名專家與300萬基層醫生之間搭建溝通橋梁,為患者提供會診建議的同時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通過基層醫生整體能力建設為全國數億患者減輕就診負擔。
300萬基層醫生的分級診療突圍路線
基層醫院和大醫院相比,無論從人員待遇、晉升空間、患者資源等各方面都落差很大,因此優質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層醫院,留在基層醫院的人才缺少能力培養和提升的機會,如此惡性循環導致基層醫院和大醫院診斷能力的落差越來越大。要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能力,除了從政策層面給予相應的待遇外,還需要有配套的能力提升方式。而就目前來看,基層醫生的培訓機會十分匱乏,要解決300萬基層醫生的能力建設問題談何容易。
診斷能力提升源自診療經驗的積累和專家經驗的傳承。如何讓更多基層醫生輕松獲得專家建議,不斷汲取專家經驗呢?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遠程會診是一種便捷高效的方式。以和緩名醫為例,基層醫生遇到疑難病癥時,通過和緩名醫找到專家,專家反饋對于這一病癥的病情分析、診斷意見和治療建議,既能為患者帶來可靠有效的診療服務,又能幫助基層醫生積累經驗,提升能力。“依托移動互聯網,“和緩名醫”平臺能夠幫助基層醫院解決賦能和授信難題,借助第三方專家的能力提升基層醫生的診療水平和診療能力,進而重建患者與基層醫療的信任關系。”李宇告訴記者。
和緩醫療CEO李宇在2016年地壇感染病臨床與管理高峰論壇發表演講
一款讓基層醫生觸手可及的會診產品在成長
作為一種典型的遠程會診模式,“和緩名醫”要在眾多遠程會診模式中脫穎而出,第一大挑戰就是讓用戶接受這種模式。對此,和緩醫療從產品設計之初就對基層醫生診療習慣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并在此后的測試過程中,不斷分析會診各方的診療習慣,通過對產品的持續優化不斷提升用戶接受度。
成本降到最低,減輕患者就診壓力
傳統視頻會診系統對于網絡及終端設備的要求都比較高,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會診的成本,給患者增加壓力。對于經濟條件較差的患者來說,選擇視頻遠程會診的經濟壓力同樣很大。
2014年7月FDA首次批準了蘋果iPad作為醫療影像診斷放射學的產品使用,實現計算機斷層掃描(CT),磁共振成像(MRI)的結果判讀。基于iPad,“和緩名醫”搭建基層醫生與大醫院專家溝通的橋梁,通過免費提供iPad和醫生平臺的方式讓各級醫生接入零壓力。在“和緩名醫”平臺上,基層醫生可以錄入患者的電子病歷,并將各類影像資料、檢驗、病理資料快速上傳到云端,讓各地專家能夠隨時獲取資料。
由于整個解決方案的投入低,又嚴格控制會診的成本,“和緩名醫”的單次咨詢標準為399元起,對于基層患者來說就診的費用基本可以承受,患者愿意接受,基層醫生的使用率自然更高。
持續豐富應用,優化專家接診體驗
傳統的遠程會診需要專家、基層醫生和患者三方同時在場進行,專家要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分成一部分做遠程會診,實則減少了門診出診的時間,從資源利用角度并未得到提升。
為了讓醫生能夠自主支配時間完成會診,和緩醫療通過完善產品功能讓專家可以不必依賴醫院環境完成會診,利用工作以外的碎片化時間也能會診。比如:基于iPad的“隨時隨地”遠程診療產品不僅可以定制電子病歷格式;支持磁共振影像的連續動態瀏覽,遍歷所有部位、所有角度讓病灶無處可藏;同時基于數字地圖技術能夠快速瀏覽高清醫學影像,40倍遠程病理顯示系統幫助醫生沒有顯微鏡也能輕松判斷病理類型。
和緩名醫病理演示
和緩醫療的用戶習慣統計顯示,很多專家選擇在晚上8點到10點或者早上5點到7點之間回復,專家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反饋診療意見,這讓他們更加愿意參與到提升基層醫生能力中來。一些老專家不善于打字,就用語音詳細給出說明,基層醫生如果有不明確的地方還會給出進一步的分析解答。
和緩醫療的理想:讓患者“和緩”的看對病,吃對藥
看病不是朝夕可得的技能,對于不具備醫學基礎的人來說,病情與醫學的復雜性超出患者的理解。因此,人們生病了第一反應就是看醫生,患者最希望的仍然是就近不排隊就能獲得可靠的診療服務。就是這個看似簡單的愿望,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李宇說,“讓患者看對病,吃對藥是和緩醫療的理想。”為了實現這個愿望,和緩醫療上下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產品的開發和優化中。經過一年多的磨合,登陸“和緩名醫”正在成為醫生們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當基層醫生遇到疑難病癥時第一時間想到上平臺找專家會診;平臺上的互聯網學院里,基層醫生從專家分享的課件中實現自己能力的提升;專家們也會從“和緩名醫”提煉出有研究價值的病歷信息,并在各大學術會議上交流分享;對于基層醫院的院長,和緩醫療正在成為他們分級診療實踐的重要合作伙伴。
濰坊高新區人民醫院院長張國慶表示“我看重的是和緩醫療這個平臺以及醫生之間溝通的模式。在這個平臺上可以與全國的各科專家溝通、學習,我們的醫生可以在幫助患者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診療能力,患者也可以安心的留在當地進行治療。”
濰坊高新區人民醫院張國慶院長
隨著“和緩名醫”平臺的持續滲透,基層醫院正在找到一種連接基層醫療到專家診療服務的快捷方式,有效推動我國優質醫療資源向下流動。而在這樣的趨勢下,“讓患者看對病,吃對藥”和理想正逐漸變成現實,“和緩”的醫療模式正在向我們走來。
來源: 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