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6-12-09
2015年中國癌癥狀況報告顯示,大腸癌每年死亡人數19.1萬,新發病例37.6萬。大腸癌發病呈現出城市高于農村,高收入地區高于低收入地區,男性高于女性,老年人高發的特征。這與居民生活方式變化有關,包括多食肉,少谷物,少蔬果,高蛋白,高脂肪,少纖維的不合理膳食習慣,身體活動時間和強度不夠,超重肥胖增多等因素。
大腸癌的進展是一個緩慢的自然病程,已經明確95%以上的大腸癌都是從大腸息肉一步步進化而來,從小息肉到大息肉到重度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再到浸潤性癌需5—10年。大部分大腸癌因具有明確的癌前病變而適于開展早診斷早治療。
結腸鏡檢可以直接觀察到腸壁、腸腔的改變,并且可以確定腫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浸潤的范圍,同時可以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具有很高的診斷價值,是目前臨床腸癌診斷的金標準。醫生建議:超過45歲的人,都應該進行腸鏡檢查。結腸鏡檢作為腸癌早期篩查的缺點是侵入式檢查,費用不低,需要術前準備,存在一定檢查風險和漏檢情況,患者依從性差,腸鏡經驗依賴性強,有研究表明腸鏡篩查并不能降低右半結腸癌的發病率。此外作為早期篩查項目,在醫療資源和社會負擔方面也是一個挑戰。
糞便隱血試驗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篩查技術,只需要受檢者提供糞便,采集糞便樣本檢測其中的血紅蛋白含量,判斷是否發生癌變。優點是無創、安全,受檢者依從性較好,缺點是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低。傳統的大便隱血試驗(gFOBT)僅能檢測到30-50%的大腸癌和10-30%的癌前腺瘤;新式的免疫化學法大便隱血試驗(iFOBT)能檢測到50-60%的大腸癌和30%左右的癌前腺瘤。
糞便特異DNA檢查是一種新型的早期發現大腸癌的方法,通過檢測糞便標本中的基因改變來達到篩查大腸癌和癌前腺瘤的目的。
它的檢測原理:通過檢測糞便中的脫落腫瘤細胞成分,來判斷受檢者是否有可能患有大腸癌或者癌前腺瘤的分子診斷技術,最常檢測的腫瘤細胞成分為發生了突變或者甲基化的人類基因。大腸腫瘤一般發生在結直腸上皮組織中,先向腸腔內生長,在其生長過程中,不斷地有腫瘤細胞脫落至腸腔內并隨著糞便排出,因此檢測糞便中的腫瘤細胞成分就可以提供一種無創的大腸腫瘤篩查診斷方法。腫瘤發生相關基因的突變是腫瘤特有的,而基因啟動子區域的甲基化水平則在腫瘤細胞中比在正常細胞中明顯提高,所以這兩種基因的改變可以作為腫瘤標志物用于篩查或者診斷大腸腫瘤。
該技術優點主要如下:
1.完全無創,僅需4.5克糞便,無癥狀人群接受度高
2.準確性高,在臨床前研究中可以檢測出絕對多數的大腸癌和大部分的癌前腺瘤;能檢測到91%的早期大腸癌,64%的癌前腺瘤(≥1厘米),特異性為93%
3.可以同時發現左右兩側結腸的腫瘤,減少檢測盲區和漏診
4.不僅可以發現大腸癌,也可以發現癌前腺瘤,為通過摘除癌前腺瘤而預防大腸癌提供了可能性
5.操作方便,在獲得檢測試劑盒后,用戶可以居家完成樣本的收集工作,之后快遞寄出由專業人員進行檢測。
通過綜合問卷調查、大便潛血試驗(免疫化學法)、糞便DNA檢查,這些非介入的檢查方法能早期篩查出易患大腸癌的高危人群,然后腸鏡檢查,大大的提高大腸癌的檢出率!
來源:上海國際醫學中心 腫瘤篩查與預防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