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8〕26號)醫療體系運營將發生重大改變,將開拓醫療器械營銷新戰場,誰能率先搶占賽道?
我們來看看文件帶來的幾大變化,是如何影響到醫療器械行業的。
文件首先明確,實體醫院可以發展互聯網醫院,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在線復診,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
這也就意味著,今后互聯網醫院必將大爆發,全國遍地都是。醫療器械企業,該如何與互聯網醫院展開合作?
文件鼓勵醫聯體內開展遠程會診、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服務,而且要覆蓋全國所有醫療聯合體和縣級醫院,并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延伸。
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服務,將讓基層醫療機構留下病人,減少向上轉診斷,增加基層醫療的服務項目,心電、影像醫療設備的投放在終端醫療機構的投放、布局,則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因素。
文件提出加強老年慢性病在線服務管理,鼓勵利用可穿戴設備獲取生命體征數據,為孕產婦提供健康監測與管理。
健康可穿戴設備作為一個新的商品類別,被列為了醫療器械,本次發文,可以說是明確了健康可穿戴設備兩個重點的發展方向:老人護理及孕婦監測設備。誰能率先領航?
文件支持研發醫療健康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醫用機器人、大型醫療設備、應急救援醫療設備、生物三維打印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等。還支持醫學檢驗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疾病預防、檢驗檢測等醫療健康服務。
“大數據+人工智能”是醫療發展的方向,而數字化醫療設備滲入到醫院各個科室,特別是醫療機器人,已經出現了達芬奇這樣能夠開展較為復雜手術的,各類新產的各大型醫療設備,基本上也都向數字化、智能化快速靠攏。
其實,早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對互聯網+的發展目標時,就曾指出:要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等新興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目標是到2025年 “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
我們來看看文件帶來的幾大變化,是如何影響到醫療器械行業的。
文件首先明確,實體醫院可以發展互聯網醫院,提供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在線復診,允許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
這也就意味著,今后互聯網醫院必將大爆發,全國遍地都是。醫療器械企業,該如何與互聯網醫院展開合作?
文件鼓勵醫聯體內開展遠程會診、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服務,而且要覆蓋全國所有醫療聯合體和縣級醫院,并逐步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延伸。
遠程心電診斷、遠程影像診斷等服務,將讓基層醫療機構留下病人,減少向上轉診斷,增加基層醫療的服務項目,心電、影像醫療設備的投放在終端醫療機構的投放、布局,則成為企業競爭的重要因素。
文件提出加強老年慢性病在線服務管理,鼓勵利用可穿戴設備獲取生命體征數據,為孕產婦提供健康監測與管理。
健康可穿戴設備作為一個新的商品類別,被列為了醫療器械,本次發文,可以說是明確了健康可穿戴設備兩個重點的發展方向:老人護理及孕婦監測設備。誰能率先領航?
文件支持研發醫療健康相關的人工智能技術、醫用機器人、大型醫療設備、應急救援醫療設備、生物三維打印技術和可穿戴設備等。還支持醫學檢驗機構、醫療衛生機構聯合互聯網企業,發展疾病預防、檢驗檢測等醫療健康服務。
“大數據+人工智能”是醫療發展的方向,而數字化醫療設備滲入到醫院各個科室,特別是醫療機器人,已經出現了達芬奇這樣能夠開展較為復雜手術的,各類新產的各大型醫療設備,基本上也都向數字化、智能化快速靠攏。
其實,早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對互聯網+的發展目標時,就曾指出:要加快發展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養老等新興服務,支持第三方機構構建醫學影像、健康檔案、檢驗報告、電子病歷等醫療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支持智能健康產品創新和應用,目標是到2025年 “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初步形成。